單腳貼地的蹲姿能讓捕手更能偷到右打者內側的好球。(李秉昇/攝)
自從大約10年前,棒球追蹤科技工具讓我們能夠量測捕手「偷好球」的技術後,捕手的接捕能力以及幫助投手多製造好球的技巧受到廣泛重視,大聯盟球隊在挑選捕手時也愈來愈強調捕手偷好球技術的重要性。這樣的風潮,連帶影響了部分球隊訓練捕手的方式,一些比較極端的球隊,甚至可說是犧牲捕手抓盜壘的能力,將絕大多數的心力放在培養捕手的接球技術。
捕手偷好球技術的好壞,一整個球季下來能為球隊帶來的影響相當巨大,可能會加到好幾10分,也可能減到好幾10分。隨著時間遞進,愈來愈多球界人士還有球隊認識偷好球技術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大家都開始網羅懂得偷好球的捕手,或是積極培養旗下捕手的偷好球能力。
儘管如此,不同球隊在小聯盟捕手的養成上,仍採取不一樣的思維。筆者近日走訪大聯盟春訓,問到美職球團小聯盟的教練,他就分享,雖然他耳聞像道奇、雙城等部分球隊已經徹底改革養成旗下小聯盟捕手的方式,極度強調偷好球能力的重要性,但在他自己的球團內,他們仍十分重視捕手各種防守技術的培養跟發展,不願意偏廢任何一個面向。
一般雙腳彎曲的蹲姿,這種蹲姿為捕手界最常見的蹲法。(李秉昇/攝)
據該教練所述,道奇和雙城的管理階層都相當數據派導向、願意大膽嘗試新改變,他們小聯盟體系訓練捕手的方式就在近年出現革命性變化:讓捕手專注在練習單腳貼地的蹲姿,如此一來便能強化捕手的接球技巧,而犧牲掉的則是捕手抓盜壘者的反應與起跳速度。
傳統上,捕手訓練重視一般常見的雙腳彎曲蹲姿,這種蹲姿是屬於所謂運動性較強的姿勢(athletic position),代表捕手在這種蹲姿下,能夠快速起跳傳球、起身移動。面對有盜壘威脅的情境時,捕手選擇這種蹲姿對於抓盜壘者是比較有利的。不過反過來講,雙腳彎曲蹲姿會讓「偷好球」的動作難度提高,很難做出足以欺騙主審的流暢偷好球接球機制。
相較之下,單腳貼地的蹲姿就很適合捕手做出神不知鬼不覺的手套轉動,創造能夠瞞過主審的好球視覺效果。但可想而知,單腳貼地的捕手通常很難快速起身,也很難起跳,所以如果剛好遇到盜壘情況,單腳貼地蹲姿的捕手大多只能跪在地上直接單靠臂力傳出,使抓到跑者的難度激增。
筆者問到的小聯盟教練表示,或許是道奇、雙城的數據分析部門、教練團和球員養成團隊得到的共識是,捕手偷好球能力的價值超過抓盜壘者所能製造的效益,所以他們在捕手養成的過程中,才會如此地「輕盜壘、重接捕」。
單腳貼地的蹲姿被認為能使捕手把偷好球的技藝發揮得更好。(李秉昇/攝)
事實上,這樣的操作思維並非毫無根據,大聯盟近年來盜壘數量愈來愈少,從1987年的場均0.87次,逐年下降到去年的0.51次。盜壘的頻率下降,代表盜壘所帶來的威脅也變少,相反的,投手受惠於捕手偷好球技術的程度沒有減少,重要性甚至可能愈來愈高(大聯盟各隊如今都重視這項能力,如果單一球隊獨自落後,就會造成頗大的戰力劣勢),因此可以理解道奇、雙城或是其他也採該訓練方式的球隊,他們的想法邏輯。
不過跟筆者分享的小聯盟教練,他自己跟他所屬球隊的教練團都認為,捕手的技術還是要全方面發展,不應該偏廢抓盜壘的技術,所以他們在指導捕手上,還是很重視捕手的雙腳彎曲蹲姿。
雙腳彎曲的蹲姿運動性較強,面對挖地瓜的球也較能即時快速反應擋球。(李秉昇/攝)
除了偷好球的技術成為捕手實力分析的顯學,近年來不少棒球專家在思考如何更正確評判的能力是:捕手的溝通技巧、配球能力,以及善於與投手建立信任感的特質。為什麼單季打擊率常常不及2成的貧打資深捕手Jeff Mathis,在近2年自由球員市場冷清的情況下,仍能找到工作,甚至簽下複數年合約?Mathis在引導捕手和溝通上一定有其獨到之處,才能夠持續獲得大聯盟球團的青睞。
捕手是棒球場上相當獨特的野手位置,跟其他野手的性質不大相同,如何培養出好的捕手則一直是球界人士爭論不休的話題。未來我們還會看到那些捕手養成上的進一步發展,值得期待。
作者簡介:
李秉昇。美國職棒專欄作家,作品可見於《UDN 聯合新聞網》、《美國職棒雜誌》。另主持以美職為主題的隨選網路廣播節目《Hito 大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