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

SBL裁判爭議 CBA分級制度可參考

作者:倪芝蓉 ‧ 2017年04月13日 15:35
SBL需解決裁判爭議問題。(資料照,籃協提供)
SBL需解決裁判爭議問題。(資料照,籃協提供)
SBL超級籃球聯賽總冠軍賽月初剛落幕,但從開季第1場到最後的封王戰,裁判爭議始終沒有停過。究竟長久以來的裁判問題該如何獲得解答?其實過去中華職業籃球(Chinese Basketball Alliance,簡稱CBA)的分級制度或許相當值得參考。

CBA在1994年至1999年由「中華職業籃球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營運,旗下的裁判依等級分為A、B、C級,但等級並不以年資而定,而是根據執法的優劣,且都有清楚的審查與考核制度。

包括每季開打前,裁判們需先經過筆試及體能測驗,再經由技術委員會評選。A級裁判起初每場薪水為5000元、B級裁判4000元、C級裁判3000元(隨後調整為每場增加500元)。

這樣的等級並非固定不變,CBA裁判每場執法都會有記點及分數。舉例來說,若累積3個漏吹、誤判等,會記1點,累積3點就會被停吹,最少停3場。整季結束後每位裁判都有平均分數,分數不到規定者則會被降級。

至於新進裁判的規定也相當嚴格,通過考試後還得接受訓練,經技術委員考核通過後才能正式上場,若狀況不如預期,訓練時間甚至可能長達1整季,非得達標不可。

到了張力更強的季後賽,技術委員則會根據裁判在例行賽的表現安排執法人員,就算是A級也不一定能吹季後賽,一切由公開透明的分數決定。

這樣的分級制度,除了最直接的薪資差異,讓裁判必須小心謹慎面對每個吹判外,他們也得不斷檢討、修正並進步。

曾執法CBA的裁判就透露,以前每場CBA比賽結束後,當場的3名執法人員就會抱著小型電視與錄影機到轉播車要比賽的錄影帶,隨即前往裁判休息室把該場比賽重新看一次、討論哪裡有問題。

CBA裁判在休季期間也沒閒著,專職裁判們除了辦理相關業務,還會將該季的比賽錄影帶再拿出來從第1場重新檢視,同時也得兼顧體能的訓練等。

至於現行籃協的裁判制度,則是同樣分為概括性的A、B、C級,但這分級制度與CBA的大相逕庭。籃協的C級裁判是只要滿20歲即可應考,擁有C級裁判滿1年則可考B級、B級滿2年可考A級。B、C級裁判招考,由各縣市籃球委員會承辦,A級為籃協主辦。

目前SBL裁判規定須具有A級以上資格,雖也有技術委員會,但並沒有明確公開的考核制度,當然也缺少分級制度,導致執法素質良莠不齊,裁判也沒有動力向上提升。就有裁判私下表示,「好像沒有實質上的責任要把比賽吹好。」

更不用說SBL裁判全都是兼職,比賽結束後可能只想趕往下個行程或回家,根本不太可能留下來看影片檢討。於是,錯的繼續錯、得過且過繼續得過且過,沒有人認真正視這些問題。

當然,CBA裁判專職化是一大關鍵,但SBL確實也應該要有更公開透明的審核及分級制度。目前SBL雖也有技術委員會,對裁判的評比卻是「密室作業」,就連球季中的「重播檢視判決」挑戰制度,證實誤判應處以停吹2週的裁判名單都從未公佈,是否確實執行根本無從得知,更遑論裁判們能藉此檢討改進,而不是有恃無恐。

SBL裁判委員會主任委員王人生對此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在場上的3名裁判執法分量應該是相同的,「分級不專業也不內行。」王人生說:「應該要磨練好了,都是同等級的裁判再上場。」

王人生並指出,目前SBL的裁判其實是從200多位A級裁判中挑選45名菁英,且近年來選材逐步邁向年輕化、專業化,「除了60歲以上的淘汰以外,去年也淘汰6名不適任的裁判,希望能除舊布新、讓其他裁判見賢思齊。」

只是目前看來效果相當有限,其實台灣籃球環境要更好,除了朝職業化前進還有許多要努力的重點,但若能從改善裁判素質等基礎做起,提升比賽精采度,吸引更多觀眾進場,培養並累積市場,或許是相當值得省思的。

​(編輯:李升愷)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分享和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焦點文章 Focus Article 看更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