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

短球季、季後賽擴大舉辦衝擊 交易大限可能冷清清

作者:賴意文 ‧ 2020年08月28日 19:00
Zack Greinke是2019年交易大限頭條人物。(達志影像資料照)
Zack Greinke是2019年交易大限頭條人物。(達志影像資料照)

在距離今年大聯盟交易大限剩下不到5天時,我們看到與以往不同的交易市場,不但球員交易案屈指可數,就連交易傳聞都不多。在疫情、短球季、季後賽擴大舉辦等因素衝擊之下,今年我們可能看到相當冷清的交易大限。

首先談短球季的影響,過去交易大限在開季後4個月,大概進行了超過100場比賽之後,剩下不到60場比賽要打,大部分的球隊對於自己是否還有機會競爭季後賽、球隊的優點與缺點、甚至新秀的成長狀況都有更清楚的瞭解。

但今年交易大限出現在開季後約5週,各隊大約只打了35場比賽的時候,剩下25場比賽可能還有許多變化,無論是球隊整體戰績、投打表現,或者是球員個人狀況,都更難以評估、抉擇。不能派駐球探、小聯盟沒有正式比賽也都增加各隊決策的困難性。

以往許多球隊都是從開季甚至季前就考慮補強選項,經過數個月的觀察之後才會更清楚要採取什麼樣的行動,而在交易大限前1個月各隊總經理就已經開始與其他球隊聯繫,大致瞭解其他球隊對於某些球員的交易可能有什麼想法,這些都是交易談判的基礎。雖然還是有可能短期內談成交易,但沒有時間慢慢醞釀還是會造成影響。

其次談季後賽的擴大舉辦,今年到了可能有勝率不到5成球隊進入季後賽的程度,但不見得會刺激更多交易發生。

大聯盟在2012年新增1支外卡球隊時,許多球評的看法是這會有刺激交易市場的效果,因為可能進入季後賽的球隊從8隊變成12隊,可能有更多在5成出頭的球隊在交易大限前選擇當買家一拚季後賽。

但今年擴大到2聯盟各8隊,總計超過全大聯盟半數的16支球隊能進入季後賽的情況下,代表會有多支勝率不到5成球隊在交易大限前還有進入季後賽機會,卻不代表這些球隊會選擇成為買家。

例如8月25日結束時國聯勝率第7到14名球隊只有3場勝差,但他們的勝率是在50%到39.3%之間,這些球隊真的會選擇在這個時候補強嗎?部分球隊或許反而因為更容易進入季後賽,不用擔心搶不到分區冠軍可能連外卡都沒有的情況,加上運氣或「近況」的影響更大而更欠缺補強動機。

另一方面今年世界大賽冠軍,甚至季後賽的勝利對球隊來說,在實質上可能不如以往重要。當然冠軍就是冠軍,季後賽勝利就是季後賽勝利,但是在不開放觀眾進場的情況下,季後賽晉級無法得到以往更多球迷買比平常貴的票價進場的效果。季後賽的勝利與世界大賽冠軍或許也難以對來年球季票房、季票的販售造成影響。球隊還是會想贏,但不見得會想為了贏而做交易補強,在交易大限前做交易可能獲得的報酬降低了。

今年的疫情直到現在都讓人對未來感到不確定,就算現在大聯盟各隊高層有許多商業專門人才、本來就要設法預測未來的人,也難以評估疫情的經濟影響會持續多久的時間。

今年的風險增加,但可能獲得的報酬降低,會讓球隊採取保守做法,避免為了短期效果做出過大的投資。各隊就算尋找交易機會,可能也是做更長期的準備,但這種類型的交易不必然要在季中交易大限前談成。

錢本身不是最大的問題,大聯盟過去一向以無視景氣好壞,在石油危機、金融風暴期間也都還是持續成長而著稱,就算大蕭條時代大聯盟也很快恢復,甚至借此機會創新。從Mookie Betts的續約可以看到,大聯盟球隊還是認為從長期來看他們有能力承擔這樣的投資,恰當的機會出現時不會放過。

但這不代表大聯盟球隊會在當前這個有別於正常的情況下,無視風險而維持過去一貫的做法,至少在今年狀況還不明朗的情況下,可能會避免只有短期效果的補強,選擇更長期的投資如保留新秀、避免用可以長期控制的球員換取短期內會離隊的球員,可能就是規避風險的方式。

球迷喜歡交易傳聞,就算是亂編的,所以就算沒有什麼消息,許多媒體還是要硬湊一些只有勉強跟交易沾得上邊,甚至只是單純臆測的文章,來讓球迷討論。炒熱度本身不是壞事,但對大聯盟球隊來說,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期,大部分的交易可能是高風險低報酬,不是球隊必須做的事,今年或許會看到冷清清的交易大限,以不變應萬變。可能還是會有零星交易,但恐怕看不到什麼真正的重量級球員異動。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分享和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焦點文章 Focus Article 看更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