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場。(達志影像資料照)
還記得大聯盟今年在小聯盟實施一系列包括限制防守佈陣、限制投手牽制的新規則實驗嗎?如今小聯盟球季即將結束,這些實驗的結果如何呢?近日《美國棒球》雜誌有相關報導檢視這些實驗結果,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3月12日十大聯盟宣布,在小聯盟實施各種規則實驗。低階1A東南聯盟部分比賽採用電子好球帶系統。低階1A西部聯盟採用15秒投球間隔計時器。所有低階1A聯盟限制每打席投手只能2次退開投手板或牽制。高階1A限制投手牽制要退出投手板。2A限制投手投球時,一壘手、二壘手、三壘手、游擊手雙腳都必須踩在內野土地上。3A則採用尺寸加大的壘包。
15秒投球間隔計時
其中獲得最好的評價的,應該要算是15秒投球間隔計時。根據大聯盟提供的數據,本季在實施這條規則前的5星期,該聯盟平均每場比賽時間是3小時02分,6月8日起實施後的3個月間平均每場比賽時間是2小時41分,整整少了21分鐘。先前《The Athletic》網站記者Jayson Stark報導,他在9月7日親自觀賞的1場比賽,更只打了2小時13分,而顯然這樣的觀賽體驗讓人讚不絕口。
這當然與投球間隔從原本的20秒減到15秒、壘上有人時17秒有關。而《美國棒球》雜誌的報導指出還有另1個因素,原本規則下,投手只要退出投手板,就可以重設計時時間,但今年該聯盟同時實施,每打席最多只能退板2次的規則,進一步限制了投手能夠重設計時器的能力,結果就是比賽時間有顯著減少。
從這樣的數字來看,大聯盟或許會希望大聯盟層級比賽也採用此規則。不過仍有許多大聯盟投手投手抗拒這樣的規定,包括部分投手相信投球間隔時間就是投手的武器。當然了,新一代球員在小聯盟都已經習慣這樣的規定,未來抗拒的投手或許會愈來愈少。
電子好球帶
電子好球帶部分,雖然是採用新的、較準確的鷹眼系統,而非過去採用後明顯有問題的TrackMan系統,但我們自己收到的消息是有部分球員、球團員工私下透露,新的電子好球帶系統的判定還是有問題。
據了解,主要問題應該是出在實際採用的好球帶跟棒球規則上的規定其實不太一樣。而《美國棒球》雜誌報導指出,在7月底大聯盟調整了電子好球帶系統的好球帶大小,好球帶上緣下修3.5英吋,左右則各加寬2英吋,並且將判定好壞球的位置從原本的本壘板前緣改成本壘板中間。不過據報導球員、教練認為修改過的好球帶內外角過寬。
目前看起來,球路追蹤系統,尤其是鷹眼系統本身的技術並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要採用怎樣的好球帶,這部分可能是未來相關實驗要著重的部分。在怎麼設定才能模擬出人類裁判、打者判斷的好球帶之前,這個技術或許還不會在大聯盟被應用。
限制牽制規則
無論是每打席限制投手只能退開投手板/牽制2次,或者是牽制時必須退開投手板,一般認為都是有助於盜壘,讓比賽更精彩。《美國棒球》雜誌提供的資料顯示。高階1A在2015到19年球季間平均每場比賽有2.4次盜壘嘗試,成功率68%,本季實施牽制必須退開投手板後,平均每場比賽盜壘嘗試次數提高到2.85次,成功率提升到76%。
而低階1A在2018、19年球季平均每場有2.4次盜壘嘗試,成功率68%,本季實施限制2次退板/牽制規則後,每場盜壘嘗試次數提高到3.2次,成功率提升到77%。
確實盜壘次數、成功率都有所提升,也沒有提升到大幅改變比賽內容的情況,但這是不是因為各隊在戰術上還沒有善加應用的關係,還需要再觀察。
限制防守佈陣
至於受到最多爭議的限制防守佈陣部分,大聯盟最後決定2A在上半季實驗投手頭時,非投捕的4名內野手都必須站在內野的規則後,下半季進一步實驗二壘2側必須各有2名非投捕的內野手。
最後上半季平均每場安打數由2019年的7.90降到7.86,打進場中的球的安打率(BABIP)從2019年的0.305提高到0.307。下半季平均每場則是8.09支安打,BABIP則是0.308。
從這些數字看起來,好像沒有明顯的影響。不過小聯盟的防守佈陣本來就比較少見,另一方面,大聯盟BABIP也沒有因為防守佈陣愈來愈頻繁而降低,打擊率、安打減少的原因不見得是防守佈陣,可能有其他因素,包括更少的球被打進場中,以及三振率的提升。當然防守佈陣可能對個別球員造成影響,但這部分目前沒有明確的數據。這個最受關注的規則實驗結果,目前看起來很難有定論。
加大壘包
加大壘包本來就是比較沒有爭議的實驗,因為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跑壘的安全。雖然壘間的距離也因此縮短約15公分,有可能對跑壘有利,最後3A本季的盜壘成功率也是近年最高,但提升的幅度並沒有很明顯,據報導選手教練也不認為這有大幅影響比賽內容,或許很快就可以在大聯盟層級看到加大的壘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