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

縮水球季冠軍純度 或許不輸完整球季

作者:賴意文 ‧ 2020年07月03日 19:20
2019年世界大賽冠軍華盛頓國民。(達志影像資料照)
2019年世界大賽冠軍華盛頓國民。(達志影像資料照)

受到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影響,美國職棒大聯盟將進行史上最短的球季,只有60場例行賽,這引發了外界對今年世界大賽冠軍(如果有的話)純度問題的討論。

之所以會引發討論,主要是在於例行賽只打60場太少了。現存的2個大聯盟層級聯盟,國聯從1884年起、美聯自1901年創立以來,每年都至少打滿100場比賽,絕大部分超過150場,就算遇到戰爭(1918年球季)、球員工會罷工(1972年、1981年、1994年、1995年)球季縮短也都打了超過100場。

前次這2個聯盟例行賽每隊只排60場比賽,已經是1878年的事。1962年至今,正常的大聯盟球季就是162場例行賽,而60場比賽只有比正常賽程的3分之1略多一點。

雖說棒球比賽原本運氣成分就不低,但透過大量比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壓低運氣的影響,對球隊的實力有較好的鑒別,因此一般相信完整的賽季繳出的數據更能衡量球員、球隊實力。如今減少到60場,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

數據專家Tom Tango與Jason Bernard就替大聯盟網站整理出一些60場比賽的數據,讓大家看到場次少的比賽可能出現什麼驚人的數字,例如大聯盟已經79年沒有球員能有單季4成打擊率,但60場比賽的球季很可能出現,過去10年內60場比賽的最高打擊率是Josh Hamilton在2010年打出的.427,鈴木一朗更在2004年在60場比賽間打出.458打擊率。

在球隊戰績部分,洛杉磯道奇在2017年7月到8月間,一度在60場比賽內打出51勝9敗戰績,而史上60場最佳戰績是1906年芝加哥小熊跟1920年紐約巨人的52勝8敗,勝率都達85%,而一般球季勝率能到6成就已經是被看好能奪冠的強隊。

這些都是162場例行賽的球季難以出現的數據,說明了短期比賽會有較大的起伏,在運氣可能造成較大影響的情況下,當然就會引發冠軍資格不純的質疑。

但話說回來,如果例行賽戰績所展現出來的球隊實力對冠軍那麼重要,那麼大聯盟應該只打例行賽,安排均衡賽制(各隊之間對戰場次相同,與現行賽制度不同),讓例行賽戰績最佳隊伍封王就好。不過大聯盟已經超過100年不是以例行賽戰績決定冠軍誰屬,而是以季後賽表現。

不分區且2聯盟原則上是各自行事的時代,或許還可以說世界大賽是對立的聯盟派出最強球隊一較高下。但隨著季後賽賽制持續擴大,於1969年起增加聯盟冠軍賽、於1994年起增加分區系列賽,新增外卡球隊、又從2012年將外卡名額增加到每聯盟各2隊,季後賽參賽隊伍持續增加,例行賽戰績所佔的因素已經愈來愈少,例行賽勝率不到55%的球隊都可能進季後賽,甚至有例行賽勝場數只比敗場數多5場的球隊奪下世界大賽冠軍。

過去這51年來,最強的球隊、最後被封為冠軍的球隊,並不是因為例行賽戰績最好,而是在取得一定的資格後在短期系列賽中過關斬將。而最近24個冠軍是經過3輪的季後賽產生的,包括5戰3勝制的分區系列賽,以及7戰4勝制的聯盟冠軍賽與世界大賽。這些場次無論是整體數量或與單一球隊對戰數量,都比例行賽少,如果要說場次多才能定實力,很顯然季後賽決定冠軍的設計與此相背。

當然這不代表例行賽戰績不重要,但原本就只要是各自聯盟戰績前3分之1隊伍,而不需要是最佳。季後賽球員、球隊調整的狀況,對戰成績與策略,臨場反應,乃至於例行賽剩下2個月甚至剩下1個月時的補強,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今年這些因素都還在,季後賽預定的賽程沒有縮水,很難說今年冠軍會比往年不純。如果這幾十年來能認同季後賽決定冠軍誰屬,那應該也能認同今年季後賽同樣具有挑戰性,同樣能考驗冠軍資格。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分享和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焦點文章 Focus Article 看更多


TOP